《有餘力的人才會溫柔》
Nung-Cheng Chiu
在批評教育下成長,總習慣對別人挑三揀四,又認為自己缺乏同理心而感到內疚,每一天周旋於數落他人和自我厭惡的念頭,漸漸地對生命感到絕望。
其實,我們從來沒有失去過同理心。
不曾體驗過愛的父母、師長,只能用打罵來面對人我關係,無意識的承接,再帶到下一代身上,就成了永不止息的負向循環,於是充滿生存恐懼、缺乏自我認同的集體意識烏雲,厚厚一層在每個人、每個家庭、各種群體的頭頂上。
因為太害怕了!害怕自己不被另一半、家人、公司所需要,無法看懂自己的存在意義與價值,於是我們彼此掠奪、攻擊,無法創造、開展更多可能,反而加速破壞眼前的一切。
可是,愛在哪裡?未曾得到過的又該如何創造?
一個微笑、一份無所求的關懷,就是一顆善的種子,它在泥濘中可以茁壯,在汙濁的湖水中仍能激起漣漪。
當我選擇在家裡,靜靜地聆聽年邁父母叨絮的聲音,他們渴望被聽到,我練習放下自己專注地傾聽,從他們逐漸放鬆的神情,我看見自己存在的意義;他們出門上班去,帶著被家人真正接納的愉悅心情,決定幫隔壁同事多承擔一些工作,同事也綻開了笑容,對待新人多了一些耐心,新人帶著這份暖意,在回家的路上跟公車司機大聲致謝……。
愛,從來就不曾失去,只是被遺落。
先給出的,像是輸家,但是這個輸家,從不會被悔恨淹沒。
菩薩行是一種選擇,也可以是分分秒秒的實踐,但得到的,永遠比給出的多了太多、太多。